(王靖/制图)
【现场探访】
汗青永照 浩气长存——探访昆仑关战役旧址
巍巍昆仑关,扼守桂越国际交通线要冲,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1939年12月,著名的昆仑关战役在此打响。中国军队围歼号称“钢军”的日军第五师团,取得震惊中外的昆仑关大捷,极大地振奋了军心民心。
7月16日,广西云-广西日报特别报道组来到昆仑关战役旧址,追寻那段壮烈的抗战故事。
看昆仑关战役辉煌战果。广西云-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摄制
昆仑关战役博物馆,掩映在莽莽丛林中。
一
昆仑关战役,有多惨烈?
在昆仑关战役旧址纪战碑亭的碑文中,中国军队将领以泣血之笔记载:“炮火交织于山谷,血肉横飞于林麓,攻战之苦,牺牲之烈,殆兴军以来所罕有……”
纪战碑亭,石碑铭刻昆仑关战役详情和辉煌战果。
方尖碑列阵,令人震撼。
经过浴血鏖战,中国军队以伤亡1.4万余人的代价,伤毙日军5000余人,“俾顽敌聚歼,敌酋中村正雄授首,卤获战利品无算”,是对日军攻坚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。中村正雄为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长,是本次战役被歼灭的日军前线最高指挥官。
从南牌坊向山顶攀登,需经331级台阶。这个数字,代表着中国军队三路冲锋、三战克关的胜利印记。
登上山顶,一座纪念塔赫然矗立,其造型如同一柄直刺苍穹的刺刀。纪念塔背后的阵亡将士公墓,三块花岗岩呈“品”字形排列。“那是中华民族最坚硬的脊梁,也是英烈们用生命书写的‘品格’。”讲解员龙结萍声音哽咽,“这里刻着3400位烈士的姓名,而更多英烈没有找到名字,也长眠于此。”
昆仑关战役的胜利,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全民抗战的胜利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南宁周边地区先后有6万余名青壮劳力和大批畜力及车辆投入支前活动,运送弹药无数、运送伤员上万人次、妇女自备布料做军鞋2.1万余双……数字背后,彰显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、共赴国难的坚强意志。当时,中国陆军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对采访昆仑关战役的记者说:“本军的胜利,其实也就是民众的胜利。”
二
盛夏时节,昆仑关松柏苍翠,郁郁葱葱。
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昆仑村古棣坡村民欧小燕,一手牵着7岁的儿子韦裕坤,一手挽着朋友8岁的女儿黄语竹,向孩子们讲述那段抗战故事。
“小时候,爷爷告诉我,昆仑山留下了许多烈士的遗骨,村民们看到后,都会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,妥善安葬。”欧小燕指着纪念塔说,“塔高14.74米,这个高度既是纪念历时14天的浴血奋战,也是缅怀伤亡的1.4万多名将士。”
这样温馨而庄重的场景,每天都在昆仑关上演。“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每逢清明节等节日,周边上万群众自发前来祭奠,他们说‘来看老熟人’。”龙结萍的话语充满敬意。
“每年9月,我们都会举行‘开学第一讲’公益课堂,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。”南宁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晓玲说。她介绍,每年有超30万人次的参观者前来追寻历史足迹,缅怀先烈英魂。
游客认真了解昆仑关战役历史。
兴宁区昆仑镇昆仑村上廖坡80岁的李建纪,曾在昆仑小学、昆仑中学任教。2005年退休后,他伏案写下数十页讲稿,义务为学生讲解昆仑关战役的故事。
“我的一个堂叔,身怀武艺。他曾孤身一人,深夜摸进日军营地,夺枪杀敌。”这个传奇故事,是李建纪必讲内容,“作为昆仑关下的昆仑人,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,记住那些牺牲的人,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。”
“我们建村史陈列室,就是要让子孙后代知道,脚下的土地曾浸透先烈的热血,守护好它,是每个昆仑人的本分。”昆仑村党支部书记欧耀彦话语恳切。据统计,自上世纪70年代起,昆仑村已有40多人参军入伍,李建纪的儿子、孙子也相继穿上军装,续写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。
三
站在昆仑关极目远眺,只见近百年前修建的028县道如一条细线穿谷而过。
这就是当年日军妄图切断的桂越国际交通线。
如今,该道作为乡村道路依旧在发挥作用。旁边,修建了更高等级的南梧二级公路。新柳南高速公路在此也设有“昆仑互通”出入口,从南宁市区到昆仑关驱车约1个小时即可抵达。
昆仑村曾经坑洼不平的泥巴路,如今拓宽至6.5米,硬化路面直通家家户户。村民们通过外出务工和特色种植,人均年收入达到1.7万多元。
“现在家家户户都盖上了楼房,买了小汽车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欧耀彦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
村民们对昆仑关保护区扩建大力支持。2015年,为配合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扩建,许多村民主动迁坟,没有一人抱怨,也无人索要额外补偿。大家明白,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,传承先烈精神,再多的付出都值得。
从战火纷飞的战场,到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;从满目疮痍的土地,到充满希望的家园,昆仑关的变迁,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浴火重生。那些长眠于此的英烈如果看到这番盛景,也应该含笑吧。
【对话】
讲好“血色雄关民族魂”故事
记者:1939年12月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,取得震惊中外的昆仑关大捷。近年来,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围绕相关抗战文物保护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?
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馆长农华霞:昆仑关战役旧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、规模最大、石质文物建筑最多的抗战纪念旧址。我们协助相关部门对因历史原因或自然因素造成损毁的塔身、台阶、战壕等进行恢复;对字迹模糊的碑文进行拓片和清洗。近年来,先后征集到抗战期间中日双方的刺刀、钢盔、枪械等文物1000多件/套,有44件/套文物获定三级文物。
记者:博物馆在传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方面,做了哪些努力?
农华霞:我们从展览策划、教育活动、文创开发等多个方面发力。在展览策划上,基本陈列以“血色雄关民族魂”为主题,展示了近1000组文物及历史照片,30多分钟的历史影像,真实反映昆仑关战役全过程、广西在抗战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抗战的历史内容。还引进多个高质量专题展,比如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引进《光辉典范——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展》《民族先锋 中流砥柱——中国共产党抗战英烈事迹展》等,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深入了解抗战历史。开发抗战及更多主题的专题研学公益课程,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,通过专题展览宣讲、红色家书诵读、抗战歌曲大家唱等形式,吸引社区居民参与。
记者:如何进一步保护好、运用好昆仑关抗战旧址?
农华霞:我们建议从保护、利用和宣传三方面加强: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,进一步完善保护机制,强化科技赋能保护文物,构建联防保护圈,形成“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”的保护网络。二是丰富展览内容,不断充实和更新馆内的文物、史料和展品;创新展示形式,运用多媒体技术、虚拟现实(VR)等手段,打造沉浸式、互动式的展览体验;拓展教育功能,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群体的教育课程和活动;推动文旅融合,打造文化特色品牌。三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,发布与昆仑关战役相关的图文、视频、音频等内容,制作短视频、微电影、微动画等,讲述历史故事、展示文物展品、介绍博物馆活动等,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。同时,加强合作交流,扩大影响力。
【大学生看抗战】
广西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吴之星:
“吾辈青年当自强,兴中华慰忠魂”
自从我记事起,关于昆仑关的故事就没断过。
小学时,父母牵着我的小手,拾阶而上,只觉得好奇。中学时,随老师和同学再访此地,有了较深印象。这次,跟随广西云-广西日报特别报道组到这里采访,才真正深刻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悲壮与厚重。
站在山脚,南牌坊肃立眼前。门楣上“陆军弟五军”的“弟”字,本为“第”,有意写成“弟”,饱含将士兄弟之情。“中国军队在这里伤亡1.4万余人啊!”讲解员沉重地说。
往上走,要攀登331级石阶。才攀爬片刻,便觉得气息粗重,双腿灌铅。当年那些抗日将士,在这陡峭难行的山路上顶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,该是怎样的艰辛?他们每前进一步,都关乎个人生死;每前进一步,都系着国家存亡。
抵达山顶,来到纪念塔前。“小时候,爷爷告诉我,昆仑山留下了许多烈士的遗骨,村民们看到后,都会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,妥善安葬。”村民把英烈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。此情此景,恍然间与记忆重叠——当年,我的父母也曾这般牵着我,肃立于这方碑前,让英烈的故事,悄然叩响懵懂的心扉。
北面,三座“品”字形公墓肃然静卧,碑上镌刻着3400多名将士姓名,更多的将士没有办法核对名字,长眠于此。凝视着满墙的名字,山风过耳,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——那是无数年轻生命在诉说:“我们战过!我们守过!”这片生养我的土地,正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河山。
走进博物馆,看到那些实物——锈迹斑斑的长枪、布满弹痕的钢盔、浸染硝烟的军装……一切都变得无比真切。幼时随父母同来,这些展品于我不过是些“旧物件”,父母驻足凝视的身影也早已模糊,更遑论理解他们彼时的心境。如今,我已能感同身受,正是这些无言的“旧物件”,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地诉说着那场战役的惨烈与真实。
作为一名在昆仑山脚下长大的大学生,站在家乡的土地,我深知抗战的分量。铭记历史,吾辈青年当自强,兴中华慰忠魂!
【感言】
昆仑关战役的历史,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。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昆仑关战役,让“铭记历史、守护家园”的信念,深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,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。
——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黄召华
来到这里参观,每一处旧址,每一个场景,都让我感受到抗日将士们是在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,用不屈的信念守护家园,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仰与追思,也更加懂得今日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,要倍加珍惜。
——玉林市游客李敏
2025年8月5日报纸版面。
点击查看“向着胜利·寻迹广西抗战山河”特别报道专题。
相关链接:
“向着胜利·寻迹广西抗战山河”特别报道①丨探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抗战名村
“向着胜利·寻迹广西抗战山河”特别报道②丨探访广西学生军抗日烈士纪念碑